近年来,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。据保守估计,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名孩子存在行为问题。心理专家认为,当前“问题儿童”人数的增多,外部因素是主导,其中社会不良信息增多、家长亲子教育方法不当、学校过分强调应教育,已经成为目前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三大主要因素。
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,如抑郁、焦虑、紧张、恐惧等心理情绪问题,甚至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症状,导致注意力不集中、学习困难、离家出走、迷恋网吧、结交不良朋友甚至自杀、暴力犯罪等。
与成人相比,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,更易于接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各种信息影响,而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,为每个儿童吸纳外界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。儿童过度迷恋看电视、上网玩游戏、观看VCD,可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,旷课、逃学,甚至出现明显的个性缺陷,如暴躁、嫉妒、任性和狭隘等。
越来越多的心理学、教育学人士已经认识到,现代城市家长在亲子教育方面,对孩子的自由活动干预太多,过分地强调智力培养,忽视了对儿童的情商教育;对儿童管的太严,容易限制孩子自由发展,甚至可能出现逆反心理。另外,现代社会婚姻状况不稳定,单亲家长增多,也成为导致现代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。大多数孩子因此过度忧郁,发展为心理障碍,甚至心理变态、精神扭曲。
目前中小学教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,以学分高低来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。为了提高升学率,学校采用题海战术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。这种做法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,忽视情商的培养。“考不上大学,以后找工作,免谈;考上个不好的大学,找工作都费劲。”沈阳市一位初一女生的家长,每天晚上要陪着女儿写作业,直到十点多钟才能休息,孩子感到非常累,心理压力挺大。可以说,当前以学分为主的应试教育,对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,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刘梅认为,中小学生应对挫折能力差,处理考试成绩不理想、挨老师批评等问题时,动不动就离校出走、跳楼自杀,甚至杀人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近年来见诸报端的少儿自杀现象呈增多趋势,更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敲起了警钟。
还孩子无忧的童年
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,爱孩子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戴,也不仅仅是花钱给孩子请个好老师,花钱让孩子上个好学校,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,每个社会成员均具有“社会人”和“自然人”两种属性,少儿这一群体表现出来的主要为“自然人”属性。然而受多方面影响,不少城市儿童“自然人”的部分,正在被社会、学校和家长所忽略;学校和家长过分强调开发儿童智力,培养各种技能的做法,甚至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,会影响到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。她说,童年经验可以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。而现在的家长大多把成年人的意志强加于儿童身上,过分强调智力开发,干预儿童的自由玩乐时间,忽视了儿童情商的培养,儿童抗挫折能力差,对困难采取逃避心理。
现在的儿童多数为独生子女,缺少玩乐伙伴,缺少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,忙于工作的家长一旦忽视与孩子的交流,儿童便容易陷入孤独的心理状态。心理专家认为,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长时间得不到纠正的话,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。
“应该意识到,孩子取得好成绩,不是靠学校和家长逼出来的,而是孩子自己主动地完成的。”马先生的女儿正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二。这位女大学生品学兼优,正准备赴香港某高校交流学习。她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文化课补习班,每次考试成绩都在沈阳市数一数二,高考前她喜欢的连续剧,还一集没少看。尽量每天接送孩子,利用往返学校与家之间的时间,父女进行平等交流,孩子说说学校的事,家长谈谈遇到什么事情,应如何正确处理。这种融会浓浓亲情的亲子教育,实践起来并不困难。
“现在许多家长过分强调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技能培养,并未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有悖于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。结果事与愿违,不但侵害了儿童心理健康,甚至发生悲剧。”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理科主任王旭梅教授认为,现代家长应走出“拔苗助长”式的亲子教育误区,学习了解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,在有针对性地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,培养孩子的情商,让儿童在听大人故事、与小朋友做游戏等活动中,寻找童年乐趣。
社会学家认为人生快乐分为两部分,一是生活是否快乐,二是事业是否成功,两者均以情商为依托。显然,忙于带着孩子补课的家长,以及学分第一的学校,更多地重视了开发孩子的智力,培养孩子的技能,并未帮助孩子寻找到可以一生快乐的心灵钥匙。
心理专家认为,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亚于家长的影响,一句话往往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,学生更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。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郭素清说,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,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,对孩子缺点批评方式不当,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,出现厌学现象。她建议,教师和家长应保持平和心态,不应当面斥责儿童,“欣赏教育”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心,提高学习积极性。
|